【YouTube選物 no.4】On Overconfidence And Curiosity
Malcolm Gladwell
這位記者出身的作家像知識山林中的一位野地獵人,嗅到了有趣的主題就牢牢不放,窮追入林直到見解突現,他一把抓起罕見的證據,就地處理,解構又建構,烹煮出一盤營養清晰的大腦野味。
下方的影片是他接受採訪,談 #對話 與 #好奇 的重要,我摘了三個重點,也加上我自己的一些意見
1️⃣ 講解想法雖然麻煩但有用
許多人喜歡獨立作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能夠避開團體會議,不必報告進度,一般人認為向團隊報告是浪費時間:我已經 #一清二楚 的事還要花力氣解釋給大家聽?
但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之所以成為決策毒藥,就是因爲我們自以為一清二楚。
Malcolm Gladwell認為,要避免過度自信的主管做出錯誤決策,就是建立一個成員多元的決策系統,重大事項必須向大家報告,接受回饋 (a system where people get feedback and where there’s a diverse group of voices making decisions),這樣的多人系統功能有二,一個是確保主管自認清楚的想法是「真的」對眾人清楚(講解時請多注意 #深鎖的眉頭 與 #空洞的眼神 ),二是多元成員才能確保該決策並非只是主管自負膨脹的wishful thinking
我認為這樣的多元回饋系統其實在個人生活層次也同樣重要,如果你身邊好友回饋的意見總是與你一致,或是你發現你沒有對象可以說明你的想法或決定,這個狀態雖然輕鬆舒服,卻也是個警訊。
2️⃣ 習慣殺死好奇心
上課中教了英文詞彙A,學生有時會反問:幹嘛不說更常見的詞彙B就好。
這個問題本身是個好問題,如果問者心中想著「為什麼?」,那也許就能啟動一段探尋,模糊的路牌能指示著學生去摸索語言的神秘,但如果問者只是對語言的複雜感到不耐,那麼他的學習還沒開始就碰上死路了。
Malcolm Gladwell在訪談中提到,好奇心是對話中相當重要的元素,而培養好奇心的作法則是在生活中創造 #不熟悉的決定 ,讓新奇(novelty)喚醒我們心中總是問個不停的那個小孩。
他提了幾個實際做法:
去平常不會去的餐廳
跟不常說話的對象聊天
讀不擅長的領域文章
有時我也會派這樣的功課給學生,加入一些陌生體驗讓學生回家實驗,再自述記錄分享,語言使用的敏感,來自對生活的新鮮觀察。
“Curiosity will wither if it’s not regularly watered and fed.”
3️⃣ 認識陌生,最需要的是耐心
“Very often the issue isn’t ‘Can you change someone’s mind?’ but ‘How long are you willing to wait for their mind to change?’”
Malcolm Gladwell今年出了一本新書「解密陌生人」,他認為現代社會的許多問題根源,來自我們失去了與陌生人對話的耐心,而所謂陌生,並非都是針對素昧平生的路人,最熟悉的親人間,也有許多陌生的話題,值得我們加倍的耐心去認識。
#社群媒體 與 #內容經濟 正在我們身處的時代中催化一場大型 #行為演化 ,我們的注意力長度不停地縮短,如果我們不想只是受控於環境,就必須有意識地培養耐心,對話不是 #一次 就叫做溝通,在放棄的念頭出現時,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是溝通無用,是我此時失去耐心了,失去耐心難免,但扭曲事實對自己卻是無益。
#語言選物 #YouTube選物 #malcolmgladwell #talkingtostrangers #解密陌生人